昨天說,這三天,先來分享要「了解指標」所需要知道的幾個重要資訊。
指標大致上可分為 10 個類型,這 10 個類型間往往要互相搭配,而能產生更好的決策效果。昨天已經提到了前 5 種
關於指標的前 5 種類型,可以參考昨天的文章,今天要來講第 6-10 種,分別是:
6. 報告性指標
報告性指標幫助我們了解一個組織的日常營運狀況,報告性指標出現的時機,通常都是在一個行為發生後的量化統計。例如:已經賣出了多少商品、總銷售額是多少、庫存率是多少,亦或是一個功能推出後,使用率多高、降低了多少營運成本等等。另外也會在我們需要驗證某個假設時,用來確定該決策是否正確,並且對組織是有幫助的。
7. 先見性指標
預言未來,以利提早佈局計畫。
8. 後見性指標
解釋過去。
先見性和後見性的出現時機點,通常是一線之隔。舉例來說,當我們說,希望能夠降低客戶流失率,那流失率本身就是後見性指標,因為是在流失後才發現的。而其先見指標應該要是,客訴量的改變、產品退貨的比例,這些都是客戶流失的先見指標,能夠提早發生問題,就能夠提早解決。
9. 相關性指標
指兩個指標總是一起變化,例如:在美式賣場中,奶粉銷量好,啤酒銷量也會不錯,所以通常他們會把這兩個商品放在一起,因為爸爸來買奶粉時,通常也會順手帶走一手啤酒,他們彼此的相關性很高。
10. 因果性指標
一個指標可以讓另一個指標產生變化,這兩者就可以稱為因果性指標。例如:產品的缺失率很高和客訴量有因果關係。
啤酒和奶粉銷量雖然有相關性,但他們其實沒有因果關係,不會因為奶粉賣的少,啤酒就賣的比較少。也不能透過控制奶粉的銷量,來改變啤酒的銷售量。
但是反觀,改善產品的良率,就有機會減少客訴量。
如果我們能夠發現那些,可以控制的事情,和希望發生事情之間的因果關係,那我們就擁有改變組織發展 / 一個產品發展的機會。